有很多东西越是了解越是喜欢,对石桥的探访就是如此。 有一次在小江平马榄核形古石桥的帖子中,有网友回复:在平睦六峰也有一座石桥,干嘛不来报道啊。 虽网友并没指出具体位置,不过借助于卫星技术,沿着六峰村委的河流很容易就在潭村东面的河段找到了这座古桥的位置。
前段时间正好路经平睦,因此趁此机会特意走访了网友说的那座古桥。
当天虽无向导,但经验还是很轻松找到了这座古桥。 这又是一座榄核型古石桥。 为何称榄核(本地俗称楠子核)型,其实就是桥墩设计成中间大两头尖的形状,类似橄榄核,因此在浦北的方志里通常叫做榄核型古石桥。这样的设计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就是为减轻河水对桥墩的冲刷力,确保桥体的安全。
看,这就是桥墩一侧,其实也挺像船头吧。
这座古石桥当地人称潭村大桥。此桥桥长约20米,桥面宽约1米,有两座类似榄核型的桥墩,桥墩连接两岸的桥面由两组三块的石条组成,中间的桥面因被毁被后人改为了水泥面。桥身主要由精雕的花岗岩石头砌成,石逢的浆路基本保留着白色,工艺非常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这样的石桥通常都有一定的历史,潭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表示得识以来就见到了此桥。不过他说此桥原来有一块青石桥碑(以前的桥碑通常刻有建桥时间及捐资个人名单,桥碑材料多采用青石),后在1958年当地大炼钢铁时被毁。
在老人热心带领下,在荒草覆盖的桥墩上我们看到了“民国三年”(即1914年)字迹。不过老人说此桥并非建于民国三年,而是在民国三年重修。由此可以几乎肯定,此桥建设年代应在清代。因桥碑被毁,至于具体年份现就难以了解了。
另据老人了解,民国三年,大洪水爆发,上游的沉沙木把中间桥面冲垮,村民出行受阻,于是改用木梁代替原来的石条,一直沿用至后来潭村的电改。而到了2008年,村民又将电线杆拆除捣制为水泥桥面,因此就成了今天的样子了。
潭村在平睦来说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可当时为何能够架设这样耗资巨大的石桥呢?
据老人说,此桥之前一直为平睦、六硍与博白双凤两地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道,直至上世纪60年代修建了新桥之后,这座古石桥才退居为次要的过河要道。
老人还说道,在1949年时,解放军大军还经过此桥。当时因桥面狭窄,马匹无法将大炮等物资无法通过,于是解放军借用潭村各户的门板加宽桥面,最后经过三天三夜大军才通过这桥。
由此看来,这座古石桥一直为浦北与博白两地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道。
桥,是让人从此岸往彼岸的建筑物。为了让桥体经得起岁月的冲刷,我们的前辈们除了在设计上采用橄榄核型的流线减轻水流的冲击外,在材料和工艺上也同样让今人叹为观止。如此长的桥梁是怎么凿出来,怎么运输到这里,,桥墩的石逢浆逢紧密,并且至今还保留着白色……对于科技发达的今天来说对我们都是不可思议。 新桥成建设,潭村大桥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仅为桥旁几户人家过江的通道罢了。但是潭村大桥依然牢固、如故,如果你有机会路过,也不妨到潭村大桥走一走,看一看,回味我们先辈的丰功伟绩。 点击欣赏精彩视频
欲了解更多浦北古建筑, 请关注“寿乡浦北”公众号,
按下方提示找到“浦北古建”。
|